一般鄉鎮醫院條件根本無法和大醫院相提並論。
  王德元
  日前,華西城市讀本記者調查發現,通過王德元這一個案,也從側面反映出當下生活在農村危重病人的窘境:很多人不懂得急救知識,鄰近的鄉鎮衛生院醫療設備老化,不具備急救資質……如果有人突然發病,因為路途遙遠等因素,患者很可能在120趕到前,錯失拯救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成為下一個“王德元”。
  王德元之死
  革新村一塊空地上多了一座新墳,下麵埋著62歲的王德元,他生前患有肺源性心臟病,且有癲癇病史。但在外人看來,他也許有機會活得更長。
  8月4日上午,他在濃溪鎮一茶館打牌時,毫無徵兆暈倒,隨後抽搐、口吐白沫。但這次,他沒像熟悉他的人所猜測那樣:不久就會自行蘇醒過來。
  在地上躺了半個多小時後,人們開始感到不安。有人到鎮醫院請醫生,但趕到現場的醫生髮現王德元已無生命體徵。隨後趕到的120急救人員,也同樣做出死亡結論。
  事後,死者家屬曾質疑鎮衛生院醫生沒帶任何醫療器械和藥品就趕到現場,如果死者當時還有生命跡象,如何進行搶救呢?
  面對責難,院方表示很無奈,因為他們根本就沒得院前(註:入院前)搶救危重病人的資格,而醫院的醫療設備也無法滿足現場搶救病人的需要。
  突聞噩耗 “王德元在街上死了”
  龍安鄉革新村距濃溪場鎮大概10分鐘左右車程,從廣安城區坐車到濃溪鎮大概需要30分鐘左右。
  10月24日,經過革新村老家後面的一條公路時,在廣安城裡開出租車的王浩(化名)用手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塊空地,“(父親)就埋在那的”。這一天,距他父親王德元去世已有81天。
  8月4日,濃溪鎮逢場。早上8點過,王德元在家吃了南瓜乾飯後,和老伴黃正英(化名)、孫子3人乘中巴車去去濃溪鎮趕場。王德平主要是去鎮上看醫生,因為他的腳部當天有些發腫。黃正英則是帶孫子去鎮上理髮。
  中巴車上,王德元和熟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說笑。10多分鐘,3人在濃溪場鎮下車。王德元則去看病。59歲的黃正英陪孫子理髮後,想到家裡還有沒幹完的農活,便領著孫子急匆匆回家,回家前,她並不知道王德元在哪兒。
  “回家才掰了一會包穀(玉米),就聽到有人帶信說,他(王德元)在街上死了。”聽到消息的黃正英趕緊往鎮上趕。
  村民回憶 發病前,他在打牌
  事後,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回訪當天事發現場,找到多個當天見過王德元的人士,儘量還原他最後的行蹤。
  當天上午9點過,王德元和熟人王明友(音)來到鎮上一處茶館。此時,茶館里一群老人正在打長牌。因為人不夠,茶館老闆談代平也只好上場陪顧客打牌。
  “來這裡打牌的都是老年人,一般打5角或是1塊錢,就是為了混時間。”78歲的談代平說,當他起身去給顧客換零錢時,王德元主動頂替了他的位置。
  據當天與王德元一起打牌的楊太清回憶,當天他們是打1塊錢的長牌,自己贏了50多元,包括王德元在內的其他3人都輸。
  就在牌局進行大概1個小時左右,談代平發現王德元拿牌的手有些發抖,人也開始有些犯暈,周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是病發的徵兆。
  “就是我們常說的發‘母豬瘋’、‘黑老暈’。”擔心王德元直接倒在地上會加重傷害,談代平上前將其扶住,順勢讓他慢慢躺在地上。此時,躺在地上的王德元口吐白沫,並有發抖的癥狀。
  綜合弄溪鎮上多位居民講述,類似情形此前已多次發生在王德元身上。談代平說:“(王德元)他在我的茶館就出現過兩次這樣的情況。”
  悲劇發生 不靠譜的“經驗救治”
  熟悉王德元發病情況的人們說,以往都是讓他在地上躺一會,然後自己就會好。黃正英也曾對記者表示,老伴此前發病也是讓他躺一會就會醒過來。
  包括談代平在內,在場的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急救,而基於此前多次“成功經驗”,在場人唯一做的是,靜靜等待王德元過一會就會蘇醒。
  “但這一次,他一直沒有醒過來。”談代平說,大概半個多小時後,大家感到不對勁,楊太清趕緊到濃溪鎮衛生院(距茶館約兩百米距離)叫醫生。
  但當楊太清在衛生院大院內喊有人暈倒時,“只聽到不知是誰說了一句‘你背過來嘛’”。據濃溪鎮衛生院事後調查,當天醫護人員並不知道楊太清有到醫院喊人,更不知道是誰回應的他。
  楊太清返回茶館後,在場人又讓剛剛路過的王德前(王德元的兄弟)到衛生院借擔架。遺憾的是,王德前到衛生院後,當醫護人員問借擔架何用時,前者並未說清楚就折回茶館。直到第三次,茶館老闆談代平到衛生院找到院長劉學海,衛生院才知道王德元發病暈倒一事。
  但劉學海對這次求救有些犯難。“他的病我們耐不活(看不好)。”劉學海趕緊撥打120,一邊趕緊去現場。
  據劉學海回憶,他對王德元的病情很熟悉,患有肺源性心臟病,還有癲癇病。儘管如此,劉學海急匆匆趕到現場時,發現王德元已沒有生命體徵。10多分鐘後,趕到現場的120救護人員,也同樣做出了死亡的結論。
  當黃正英趕到現場時,只見老伴躺在地上,周圍站著一圈人。至今,黃正翠對老伴去世當天最深的印象,仍停留在早上坐中巴車時,他和一車人有說有笑的場景。
  疑問
  濃溪鎮衛生院回應家屬質疑:
  “鎮醫院沒有院前搶救資質”
  在一群人憑著以往“救治經驗”的等待中,王德元死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士說,如果當時有人懂得如何搶救或早點去找醫生,王德元可能還有機會活下去。當然,這隻是事後的一種假設。
  待父親安葬後,王浩曾找到濃溪鎮衛生院,質疑醫生趕到現場時,為何沒帶醫療器械和藥品?記者就此事採訪劉學海時,對方表示,鎮衛生院根本沒得搶救設備,按照規定,他們也根本沒有對危重病人進行院前(入院前)搶救的資格。
  據濃溪鎮衛生院就此事給協興園區社會事務管理局的一份說明情況透露,濃溪鎮衛生院是一個鄉鎮醫院,屬於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醫院內醫務人員偏少且普遍資質較低(最高職稱為執業醫師),只能進行一些基礎醫療及公共衛生工作,醫療設備老化且不能搬動,部分急救藥品短缺,在院內急救尚且受到限制,醫療人員、技術、藥品設備更承擔不了“120”院外急救任務。
  “王德元發病40分鐘後才有人到我院請醫生救治,我院醫務人員本著救死扶傷、人道主義立即聯繫“120”後第一時間趕到發病現場時,患者已經死亡,自身原因導致其喪失了搶救時機。”上述情況說明中如此提到。對於死者家屬的諸多質疑,濃溪鎮衛生院建議對方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解決。
  不過,劉學海現在仍有些後怕,如果自己當天趕到現場,王德元還沒死,而自己進行的一些急救措施失敗,這事會不會鬧得更大?
  微觀
  設備差,人手少,資質低
  鄉鎮衛生院的現狀
  濃溪鎮衛生院目前僅有7名醫護人員,服務2萬多群眾,僅劉學海是執業醫師。而據劉學海瞭解,一些其他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甚至只有兩三人。
  “平時,衛生院也只能看一些小感冒,對於一些重症病人,衛生院根本無力搶救,只能撥打120。”劉學海說,濃溪鎮衛生院沒得呼吸機、沒有氧氣,就連一臺黑白B超機也是上世紀80年代的產品,平時很少使用。
  不僅如此,即使有了設備,也未必就有專業醫學人才甘願留在鄉鎮衛生院。劉學海說,衛生院此前曾來過幾名大學生,但都陸續離開,“待遇低,條件也不好,都想往城市擠。”
  前鋒區某衛生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院長說,自己所在的衛生院未設急診科,目前只能接診沒有生命危險的一般病人,遇到涉及生命危險的病人,鄉鎮衛生院根本沒得進行院前(入院前)急救的功能,衛生部明確規定,無院前急救功能的醫療機構不能擅自開在院前急救。這位院長說,如果在120趕到之前,迫不得已進行搶救,如果病人出現死亡情況,這會讓醫院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但如果不進行救治,又可能會落得患者家屬的口舌。
  相比其他大多數鄉鎮衛生院而言,前鋒區這家衛生院目前至少有氧氣罐,在120到來之前,這將可能是維持患者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對於一些生活在更加偏遠鄉鎮的危重病人來說,如果突發疾病,則有可能因為缺乏必要的搶救而喪失生命。
  觀點
  “應加強村民急救知識培訓”
  廣安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石興兵建議,相關部門應酌情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配備一些必要的醫療設備,同時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的急救知識培訓,以便120前往偏遠地區救治重危病人時,鄉鎮衛生院能承擔起前期的急救工作,“當然,衛生院可能會擔心惹麻煩,這需要跟患者家屬提前溝通好”。
  對於生活在里城鎮較遠農村的危重病人,石興兵建議患者應該經常到大醫院門診隨訪,註意平時的保養治療,而家屬更應學會一些針對患者病情的急救措施,並讓患者隨身攜帶一些急救藥品,註明如何服用,並留下家人聯繫方式,這也能方便患者發病時,周圍人能及時採取一些救治措施。此外,政府也可組織居民多學一些常見的急救知識,以備不時之需。  (原標題:誰會成為下一個“王德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gpokbkbrf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