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8日報道 外媒稱,在印度獨立後的最初幾年,普通印度人的生活水平略微好於普通中國人。但過去40年來,中國的發展策略與印度截然不同,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如今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取得了不小的進步,但仍遠遠落後於中國。
  《印度教徒報》網站1月5日以《印度能否趕上中國?》為題發表文章,作者是美國州立聖迭戈大學經濟學和亞洲研究榮譽教授M·C·馬達範。文章稱,在本世紀的頭十年,印度的增長進入起飛階段,許多人因此開始問,印度何時能趕上中國甚至能超過中國。這個夢想能成為現實嗎?
  文章稱,中國和印度儘管都是大國,但在1950年,以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分別隻占全球GDP的4.5%和4.2%。1913年,中國GDP與印度GDP之比為1.18:1(2410億美元/2040億美元);1950年這一比例為1.08:1(2390億美元/2220億美元)。安格斯·麥迪森和達爾馬·庫馬爾對人均收入的估算表明,印度的人均收入可能更高。然而,兩國在人類發展水平方面沒有明顯差異。
  兩個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擔心外國控制,把政府視為增長的推動力,並且懷疑私營部門的提議。對印度來說,問題在於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實現團結併在民主框架中容納多種語言和宗教。相反,中國強有力的政府能夠團結全國堅定地追求同一個的目標,並動員一切資源來實現目標。
  中國的增長
  中國在啟動工業化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問題,但在經歷一些挫折後,中國轉向全面強調重工業和輕工業,而且與印度相比,制定了更成功的調動資源戰略。因此,1965-1980年期間,中國的製造業以9.5%的速度增長,是印度的兩倍。此外,中國土地改革的情況也好於印度。
  總體而言,理查德·赫德和肖恩·多爾蒂的估算表明,1950-1979年,中國的增長速度遠高於印度,中國人均GDP的增速超過印度的兩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深化的增速更快。到1978年,中國的人均收入約為979美元,印度為966美元。中國在30年的時間里趕上了印度,但沒有明顯超過印度。
  1978年時,幾乎沒人能設想到中國會因為鄧小平推動的經濟改革取得如此巨大的經濟進步。改革強調“按勞分配”、而非“按需分配”原則,強調所有層面的專業性和有效經濟管理,以及逐步更改政策以避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
  鄧小平首先對農業部門進行了改革,隨後將改革推廣至工業部門。他向外資開放了後者,同時為鄉鎮企業和地方企業的增長騰出空間。江澤民、胡錦濤以及如今的習近平都繼續奉行鄧小平的原則,但進行了一些調整。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是大量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這表明瞭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出口國,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均收入翻了兩番以上(5720美元),已經完全消除赤貧。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數據,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1980年的0.423提高至2013年的0.719。
  印度的進步雖然與獨立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與中國的成功相比較,則顯得成績平平。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也採取嘗試性舉措推行經濟現代化,但這些舉措逐漸停止。由於“綠色革命”,印度不再受糧食供應的制約,但印度未能將農業革命的經驗應用於工業部門——利用外國技術、依靠私營部門以及有選擇地進行補貼。相反,外國貸款用於緩解公共部門的開支緊張,並支持虧損的國有企業。
  1991年,印度政策發生了方向性轉變。總理納拉辛哈·拉奧啟動改革,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很好地實施了改革,他後來成為在任時間第二長的總理。1995-2008年期間,印度經濟增長加速,但由於在推行經濟增長所必需的政策方面缺乏政治能力,因而無法維持增長勢頭。2013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1550美元。印度的人類發展指數從1980年的0.369增長至2013年的0.586。
  主要差異
  印度與中國經濟表現之間的主要差異一直是中國的資本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由於就業崗位增長差別不大,這轉化為中國的資本密集度以更快的速度增長。中國要素生產力的增速也更快。過去35年來,中國在經濟各領域都將印度遠遠拋在身後,除了電腦軟件業和農業研究。
  儘管中印間仍存在邊界問題,但兩國在試圖建立一種合作關係——2013年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約為380億美元,習近平主席提出對印度基礎設施和其它行業提供200億美元投資,由100人組成的浙江省代表團與印度簽署了總價值達24.6億美元的諒解備忘錄。
  印度很有可能在2030年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從結構上來看,中國比印度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更好,但中國的增長速度很可能低於每年10%的平均表現。會低多少將取決於中國保持目前勞動生產率的能力以及計劃修建的跨大陸鐵路和其它與交通運輸有關的活動可能帶來的好處。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勞動年齡人口中年輕人口比例減少、老齡人口增加,工資普遍上漲、出口業尤為突出,治理嚴重環境污染的成本,出口業中來自雇用低技能和半熟練勞動力的其他國家的競爭加劇、投資率降低的可能性,這些因素都將對中國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印度若能提高勞動力參與率(特別是女性)、加強普遍教育水平、通過特殊培訓項目增強勞動力素質、減少外資參與發展進程的障礙、制定培養企業家文化的政策並消除各個層面的腐敗,印度則擁有趕上中國的絕佳機遇。
  印度存在的問題始終是落實。在印度喧鬧的政治民主中,多個政黨的存在加上缺乏連貫的發展策略,讓問題雪上加霜。
  總理莫迪握有重新啟動經濟增長引擎的機遇。即使印度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其GDP也只會達到26萬億美元左右;中國在2022年就可能實現這個規模。作者認為印度不可能在今後25年的時間內趕上中國。(編譯/薑瑞)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一輛滿載乘客的火車開進孟買站。新華社記者汪平攝
  
  【延伸閱讀】外媒:中國挑戰印度鑽石加工全球王者地位
  參考消息網12月26日報道 外媒稱,長期以來,印度始終是全球最大的鑽石加工地,但隨著中國產量的快速增長,正在對印度的王者地位構成挑戰,迫使印度尋求俄羅斯的幫助,以維持市場份額。俄羅斯是全球未加工鑽石的最大出口國。
  據路透社12月26日報道,印度傳統上依賴安特衛普、特拉維夫和迪拜等鑽石交易中心的中間商獲得未加工鑽石的供應。俄羅斯和非洲是未加工鑽石的主產地。全球出產的大部分鑽石都運往印度進行切磨,然後進入全球零售市場。
  但是,中國設法直接從中資企業持股的非洲鑽石礦獲得貨源,已經打破了這一既有的貿易路線。這使得過去五年來中國加工鑽石出口額飆升了72%,達到了89億美元。
  儘管Asian Star、Gitanjali Gems和Venus Jewel等印度企業同期加工鑽石出口額增長了49%,達到140億美元,今年的發貨已經出現大幅下滑。
  印度鑽石行業協會Assocham的高管Sandeep Varia說:“中國從非洲採購未加工鑽石很活躍,正在削減印度製造商能夠獲得的供應量,全國很多加工者因虧損而被迫裁員。”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中國在全球加工鑽石市場的份額在過去10年間已經上升了兩倍,達到17%。印度的市場份額則介於19-31%之間波動。
  印度總理莫迪來自鑽石加工之鄉古吉拉特邦,他已經對有關直接從俄羅斯進口未加工鑽石以提振印度鑽石加工行業的呼聲作出回應。
  在俄羅斯總統普京本月訪問新德里期間,俄羅斯國有鑽石壟斷企業Alrosa與印方簽署了十多份協議,增加對印度的未加工鑽石直接出口量。這將幫助減少中間商在鑽石貿易中造成的分流。
  直接交易也將降低與西方對俄經濟製裁相關的風險,莫迪還在尋求與俄方達成協議,允許俄羅斯珠寶加工商將未加工鑽石發運到印度,然後免稅再進口打磨過的鑽石。
  但是,為了能夠與中國進行有效競爭,行業消息人士指出,印度還需要理順其稅收和進口規定。
  “中國不會很快取代印度在鑽石加工市場領先的中心地位,但是印度需要改革過時的稅收規定,讓印度鑽石加工行業對外國礦主變得更有吸引力,”鑽石和珠寶服務企業Rapaport Group的董事長Martin Rapaport說道。
  印度正在尋求建立一個特別通知區,其中的企業能夠以寄售方式進口未加工鑽石,並再出口未銷售的鑽石,這類似於中國設立的有利於投資者的貿易區,規避複雜的進出口關稅。
  印度鑽石交易所委員Mehul N. Shah稱:“這些是印度鑽石加工行業的積極行動,這將提高印度鑽石加工行業的利潤率,令其更具競爭力。”
  儘管中國在確保未加工鑽石供應方面擁有優勢,但其切磨行業的組織不及印度,勞動力成本上升也是一個問題。
  “中國鑽石加工行業是基於合同和合資企業模式,”Rapaport說道。“他們主要是大規模加工小尺寸鑽石,但缺乏加工大尺寸和品質出眾鑽石所需的技術。”
  (2014-12-26 13:22:35)
  
  【延伸閱讀】外媒:中國商品便宜 打破印度對尼泊爾經濟壟斷
  參考消息網12月18日報道 外媒稱, 加德滿都位於擁有世界上最多高山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在這個城市塵土飛揚的郊區,頭戴橙色安全帽的中國工程師們正在監督尼泊爾第一條八車道公路的建設。
  據彭博社網站12月14日報道,中國憑藉幾十個項目,挑戰印度對夾在兩國之間的尼泊爾的主導地位,而這個耗資4500萬美元的繞尼泊爾首都公路項目只是其中之一。直到最近,喜馬拉雅山仍然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促使尼泊爾更多地與邊境那邊的印度開展貿易。
  尼泊爾財政部長拉姆·沙蘭·馬哈特12月4日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的重要性越來越大。由於有了新的貿易領域,而且中國商品價格便宜,中國對尼泊爾的貿易量正在增加。”
  今年,中國超越印度,成為尼泊爾最大的外國投資者,為這個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提供資金,建設發電廠、麵條廠和肉類加工廠。
  整個加德滿都到處都可以見到中國影響力增加的痕跡,包括施工現場飄揚的旗幟,國際機場的漢語廣播。當地市場上充斥著中國製造的商品。
  印度國際關係研究委員會主席阿克薩伊·馬圖爾說:“中國把尼泊爾看做通向南亞的大門。這是中國擴大其勢力範圍的更大戰略的一部分。”
  新華社8月份報道,中國靠近尼泊爾邊境的一條鐵路開通運營,這可能會從印度的加爾各答港分流中國商品。
  馬圖爾在提到中國在尼泊爾的動作時說:“印度和印度企業一直沾沾自喜。今後,它們必須要註意了。”
  去年,印度占尼泊爾貿易總量的53%,比2006年毛派叛亂結束時60%的比例有所下降。根據彭博社彙編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尼泊爾貿易總量中的份額已經從當時的3%上升到31%。
  今年截止到7月份,中國承諾投資73億尼泊爾盧比(摺合7300萬美元),第一次超過印度承諾的65億尼泊爾盧比。
  中印之爭對於尼泊爾來說是一個福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數據,2800萬人口的尼泊爾,其消費力低於除阿富汗以外的所有亞洲國家。
  尼泊爾央行行長尤沃拉傑·卡蒂瓦達12月3日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處於世界上兩個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間。沒有哪個國家有這樣的機會。”
  儘管中國已經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印度仍有望借尼泊爾的發展而獲利。世界銀行尼泊爾代表處主任約翰內斯·祖特12月5日在電話中說,8月,印度和尼泊爾簽署了電力交易協議,這可能是解決南亞能源問題的一個“轉折點”。
  尼泊爾投資委員會指出,由喜馬拉雅冰川供水的6000條河流可被利用,足以提供印度三分之一的電量。尼泊爾僅挖掘了不到1%的潛能,每天停電多達16小時。
  向印度出口電力要比向中國出口電力更容易,因為其河流向南直抵印度人口最多的邦,而中國的最大城市和產業都位於遙遠的東部。
  在加德滿都,上海建工集團的工人正在拓寬車道,加固橋梁,建設公交車站。附近一個供員工居住的院子里設有一個籃球場、一片種植大白菜的菜地和一間食堂,來自中國的廚師正在這裡做麵條。
  阿德萊德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普南德拉·賈殷說:“所有這些頗令印度不安。尼泊爾政府意識到印度和中國在爭奪影響力。它不希望怠慢任何一方。這需要很大的平衡手段。” 資料圖片:中國將給予尼泊爾97%產品零關稅待遇,中國駐尼泊爾大使吳春太(左一)與尼泊爾商務供應部部秘那拉揚·馬拉古代表各自政府簽署相關文件。
  (2014-12-18 10:33:00)
  
  【延伸閱讀】外媒:明年亞洲投資趨勢向好 中國印度表現最佳
  參考消息網12月9日報道 外媒稱,瑞士最大私人銀行集團瑞士寶盛12月8日發佈2015年亞洲金融市場展望報告。報告認為,因歐美市場明年仍將走好、主要國家央行維持相對寬鬆貨幣政策及本區域合理的估值,亞洲金融市場明年投資形勢向好。
  據路透社12月8日報道,報告指出,由於採取多元的改革舉措,中國及印度將雙雙成為明年亞洲地區表現最佳的經濟體。同時,日本的表現亦可期待,受惠於當地量化寬鬆政策以及養老金資產配置的重新調整。
  瑞士寶盛亞洲區研究部門主管馬修斯表示,“中國的反貪腐行動和環保措施或會減慢增長,但這並不代表股市會因而裹足不前。隨著企業將重心放在利潤回報,加上貪腐行為受到抑制,現金流將有所改善。事實上,上證綜合指數正從三年的低谷逐漸恢復,初步展現出活力徵兆。”
  他還指出,印度的改革則側重於消除官僚制度對投資重點經濟領域的諸多束縛。隨著外資投資保險、鐵路等重要行業的限制被移除,改善空間將大幅提升。
  日本方面,隨著日本央行進一步擴大寬鬆政策和公共養老金大幅增加對國內證券的配置,預計明年日經指數將呈上升走勢。瑞士寶盛的分析師指出,日本的大型企業正逐漸剝離非盈利業務以專註於核心業務的發展,預計13倍預測市盈率的估值屬合理水平。
  對於歐美市場,瑞士寶盛策略研究部負責人Christoph Riniker預測,明年標普指數的總回報率約為4%,德國法蘭克福股市DAX指數.GDAXI的回報則約為7%。由於除中國A股外,亞洲其他主要市場都與歐美市場走勢高度關聯,因此推測明年整體市場氛圍對亞洲股市頗為有利。
  報導還指出,鑒於美國及歐洲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美聯儲及歐洲央行的政策對於亞洲經濟體及其市場和貨幣的影響非常明顯。
  由經濟自由派主導的美聯儲,積極但不高的增長水平,以及低通脹都促使美國以緩慢而溫和的步伐啟動利率“正常化”進程。與此同時,考慮到對歐元區明年經濟增長率的平均預測僅為0.8%,歐洲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勢必會持續更長時間。
  在亞洲,10月份日本央行將原本已甚為進取的量化寬鬆政策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三分之一,11月份中國央行亦在兩年來首次採取降息舉措。綜合以上因素,報告認為,明年整體流動性情況對亞洲股市亦屬有利。
  (2014-12-09 09:13:09)  (原標題:印度能否趕上中國?印媒:25年內不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gpokbkbrf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